前幾天跟朋友提到精油也能夠用化學特性來分類,他直接提問說:「有化學那還是天然的嗎?」我頓時語塞,因為自己在學習的時候沒有這樣的疑問,也對於精油有化學結構這件事覺得理所當然。後來想了想,其實地球上存在的任何物質都有屬於自己的化學式,同樣的植物萃取出的精油也有屬於自己的化學結構,而且每一種氣味都各有特色,療癒的性質也不一樣,值得我們細細感受。
在認識精油時,除了要了解植物的科屬和萃取部位,同時也要了解他們的化學屬性,以便於在之後調配複方精油的時候可以靈活的運用化學特性來調配喜歡的香氣又兼顧療效。
讓我們一起初步認識精油的化學結構以及對應的功效吧!
常見的精油化學結構
單萜烯
大多數精油都含有單萜烯的成分,只是佔比不同,他的脂溶性強,分子小,所以很快能夠穿透皮膚,通常會具有提振精神、抗病菌還可提升自我的保護力。氣味上因為結構輕、揮發性高,所以在調香裡,他常被歸類為前調的氣味。
常見於芸香科的葡萄柚、桔、萊姆、檸檬、甜橙,松柏科類的杜松漿果、絲柏、黑雲杉。
倍半萜烯
倍半萜烯的分子結構較大,揮發性比較低,氣味上會比較強烈一些。他具有和單萜烯類似的作用,常用來放鬆,安撫焦躁沮喪的情緒,提升內在安全感,對於肌膚也有很好的舒緩作用。
常見幾種有倍半萜烯的精油,像是樹木類的大西洋雪松、維吉尼雅雪松,菊科的西洋蓍草以及德國洋甘菊都有倍半萜烯的存在,雖然在精油成分可能佔比不多,但還是可以散發沈穩的氣息。
醇類
單萜醇有溫和不刺激又親膚的特性,而且在體內代謝的速度很快,很適合用於老人小孩,溫和的提升自身防護力,也很適合長期使用。如果精油中有比例較高的醇類,聞起來會有花朵的香氣。
花多類的精油很常會有這樣的成分,像是天竺葵、橙花、玫瑰、甜馬鬱蘭等等,其他像是花梨木、芳樟等也有醇類的存在。
酚類
酚類具有強力抗菌的特色,但因為作用力強,所以對皮膚有刺激性,長期使用會對肝臟造成比較大的負擔。
常見像是錫蘭肉桂葉、紅百里香還有丁香。
醛類
醛類的香氣很濃郁,香味也很直接,多用於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良。他跟酚類精油一樣有刺激性,所以在使用上也要小心劑量。
推薦可以使用檸檬尤加利、檸檬香茅、香蜂草。
酯類
酯類的成分通常會有水果的香甜氣味,能夠安撫神經、舒緩緊張、壓力的情緒,也可以幫助睡眠。他的特性和作用很溫和不刺激,能止痛、止癢,對於慢性疼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推薦幾個酯類成份較高的精油,羅馬洋甘菊、快樂鼠尾草、高地薰衣草。
酮類
酮類的精油效果強大,有鎮定安撫的作用,也能協助溶解鼻腔內的黏液改善鼻塞,對於肌膚也有幫助傷口癒合的功效,不過在使用上要小心劑量,有些酮類帶有神經毒性,孕婦、嬰兒小孩、癲癇患者不建議使用。
常見精油像是鼠尾草、頭狀薰衣草、薄荷。
氧化物
氧化物常被用來保養呼吸道,它具有排除和化解黏液的效果,給我們帶來順暢呼吸的感受,另外也能夠抗發炎。氣味聞起來有清涼的感覺,可以幫助提升專注力,很適合需要專注的時候使用。
常見的精油像是青草類的迷迭香、檸檬尤加利、白千層、羅文莎葉。
醚類
醚類的精油都各有獨特顯著的氣味,揮發性高。這類的分子能抗痙攣,對於腹部的生理問題像是胃痛、經痛都可以達到快速的舒緩效果。使用上要注意劑量,孕婦及嬰兒、有服用精神藥物者避免使用。
常見於香料調的精油,甜茴香、羅勒。
有興趣再更進一步認識精油化學結構的話,可以參考看看這本書:精油化學
淺顯易懂的說明植物與精油化學的關係,是個很好入門的書籍。
精油是由很多複雜的分子組成,而每種成分佔的比例也有所不同。除了上述這幾個大分類的芳香分子,有些精油內還會有微量的成分,雖然佔比不高,但卻能發揮很好的作用。
認識精油的方式有很多種面向,從精油化學的角度出發,用一個更科學的方式去了解精油,在使用上就更放心,也能夠針對問題去尋找可能的配方幫助他人解決長久未解的問題,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Comments